新闻中心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真菌毒素检测仪操作常见误区及避免方法
真菌毒素检测仪操作常见误区及避免方法
更新时间:2025-08-19   点击次数:4次
  真菌毒素检测仪是粮食、饲料、食品行业检测黄曲霉毒素、呕吐毒素等污染物的关键设备,其操作规范性直接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。实际使用中,操作人员易因对仪器原理、流程细节把控不足陷入误区,以下梳理4类常见误区及对应避免方法。​
 
  一、样本处理误区:忽视前处理规范性​
 
  常见问题​
 
  样本研磨不充分:如谷物样本仅简单破碎(粒径>2mm),导致毒素未全释放,检测结果偏低;​
 
  提取液配比错误:未按说明书要求配制提取液(如甲醇-水比例应为7:3却配成6:4),影响毒素溶解效率;​
 
  过滤/离心不全:提取液中残留杂质(如淀粉、纤维),堵塞检测卡或污染仪器进样系统,导致假阳性。​
 
  避免方法​
 
  样本研磨需达到均匀粉末状(粒径≤0.5mm),可使用行星式球磨机(转速300-500r/min,研磨5-10分钟);​
 
  用移液枪精准量取试剂,配制后用pH试纸验证提取液pH值(如黄曲霉毒素检测提取液pH需在7.0±0.2);​
 
  提取后需经定性滤纸过滤2次,或3000r/min离心10分钟,取上清液作为待检测液,确保无可见杂质。​
 
  二、仪器操作误区:参数设置与操作流程偏差​
 
  常见问题​
 
  检测温度未达标:如免疫层析类检测仪需在25℃±3℃环境下运行,若室温过低(<18℃)直接检测,会延长反应时间,导致结果误判;​
 
  进样量不准确:手动进样时未控制进样体积(如要求100μL却注入80μL),或进样速度过快产生气泡,影响检测信号;​
 
  未进行仪器预热:开机后直接检测,仪器光学系统(如酶标仪的光源)未稳定,导致吸光度测量误差超±5%。​
 
  避免方法​
 
  检测前用温湿度计确认环境条件,若温度不达标,开启恒温箱或空调调节,待温度稳定后再操作;​
 
  使用带刻度的移液器(精度±1μL)定量进样,进样时枪头紧贴管壁缓慢注入,避免产生气泡;​
 
  开机后按说明书要求预热仪器(通常15-30分钟),待显示屏显示“就绪”且光源强度稳定(如酶标仪吸光度值波动≤0.005)后开始检测。​
 
  三、结果判读误区:忽视干扰因素与标准对照​
 
  常见问题​
 
  未做空白对照:仅检测样本而未同步检测空白试剂(如提取液),无法判断仪器是否受污染;​
 
  误读检测卡结果:如将免疫层析卡的“质控线模糊”判定为阴性,忽视可能因试剂过期导致的无效结果;​
 
  忽略交叉反应:用黄曲霉毒素检测卡检测玉米赤霉烯酮,因抗体交叉反应出现假阳性,却未进一步验证。​
 
  避免方法​
 
  每次检测需同步设置空白对照、阴性对照、阳性对照,若对照结果异常(如阳性对照未显色),需重新检测;​
 
  按说明书判读标准执行:如免疫层析卡需在反应10-15分钟内判读,质控线清晰且检测线无显色为阴性,反之需结合数值判断;​
 
  若检测结果超出常规范围(如粮食中呕吐毒素含量>500μg/kg),需用另一品牌检测卡或高效液相色谱仪(HPLC)复检,排除交叉反应干扰。​
 
  四、维护保养误区:长期使用未做清洁与校准​
 
  常见问题​
 
  检测后未清洁进样系统:如色谱类检测仪进样针残留毒素,下次检测时污染样本,导致结果偏差;​
 
  未定期校准仪器:如酶标仪超过6个月未校准,吸光度准确性下降,检测数据可信度降低;​
 
  试剂储存不当:将检测卡、抗体试剂常温存放(需2-8℃冷藏),导致试剂失效。​
 
  避免方法​
 
  每次检测后,用清洗液(如甲醇-水混合液)冲洗进样系统3-5次,酶标仪需用蒸馏水清洗比色皿并晾干;​
 
  每3-6个月用标准品(如10μg/L黄曲霉毒素标准液)校准仪器,若检测值与标准值偏差>±10%,需联系厂家进行专业校准;​
 
  试剂需按储存条件存放,开封后的检测卡需在1小时内使用,未用完的试剂密封后放回冰箱,避免反复冻融(冻融次数≤3次)。​
 
  此外,操作人员需定期参加真菌毒素检测仪厂家培训,熟悉不同类型毒素检测的原理与注意事项,同时建立《仪器操作记录台账》,记录每次检测的样本信息、仪器参数、结果数据,便于追溯与问题排查,从根本上减少操作误区,保障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。​
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

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

地址:深圳市龙华新区观澜街道荣倡工业园

© 2025 版权所有:深圳市芬析仪器制造有限公司  备案号:  总访问量:355009  sitemap.xml  技术支持:仪表网  管理登陆